史上最强集团——关陇集团的兴衰起伏
“关陇集团”这一中古政治概念出自陈寅恪先生发布于1994年的作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其一出现,便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学术界研究南北朝至隋唐史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地理区位上,他们集结了北魏末年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即六盘山)附近区域的军事集团和门阀势力,组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强悍的政治军事集团。
关陇集团最初占据着少量的资源和耕地,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势力共同组成,成就了我国古代封建史上三百年盛世的壮举。
东魏和西魏分裂时期,关陇集团的内部设置了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维护军权与皇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主导着从北魏末年至隋唐时期数百年国家政治和军事领域的话语权。
北魏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秩序和保卫首都安全的战略需求,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设立了六个军镇,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扶冥、柔玄、怀荒。
六镇建立初期,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为汉人豪强,到了后期,汉人成为了六镇主体。随着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鲜卑族人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迁都后,原本作为特权军事集团的六镇地位直线下降,原本享受的优厚待遇也随之消失,而孝文帝向南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倍增,六镇军民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北魏孝明帝时期各镇军人纷纷发动兵变。兵变开始后便急速扩张,在河北一带迅速扩大势力。起义时期,百姓又遭遇了水灾与旱灾,忍无可忍后暴起反抗北魏政权的僵化统治。
高欢,字贺六浑,出生于怀朔镇,即今日内蒙古固阳西南。虽然我国古代历史上不同的史书典籍对于高欢有不同的评价,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高欢并非鲜卑族人,而是出身汉族布衣家庭。
他虽家中清贫,但自幼沉稳大度,气宇非凡,有“澄清天下之志”。高欢年轻时便投入军队之中,先后参加数场战役,直至北魏后期,他屡屡立下战功,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高欢在战争中也成功招降了起义军中的大量来自关中与陇西地区的武将与士兵,为日后关陇集团的壮大打下根基。
北魏时期,权臣与皇帝的矛盾演化十分激烈,常有政变发生。权谋的斗争是历史的循环,权力欲望膨胀的高欢也落入了与皇帝兵戎相见的局面。
于是,皇帝重用与高欢敌对的大臣宇文泰,又公开下诏书宣示高欢罪状,意识到自己在朝中无法立足的高欢选择叛变。
这一动荡的局面,使得拓跋珪、拓跋焘建立的北魏从此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北魏被分割成了东魏和西魏。
高欢对于六镇地区的军事势力的整合为日后关陇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政治斗争为关陇集团的正式形成创造了社会历史环境,为日后关陇集团军事势力为我国历史发展创造更深刻的影响奠定基础。
宇文泰在战争中节节败退,仅是邙山一战就损失了六万将士。宇文泰对于强大军队的需求迫在眉睫,他手中鲜卑士兵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入主关中之后迅速融入汉人的势力之中。
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来自武川的以宇文泰为代表的鲜卑人便与来自中原的汉人豪强相互联合,又整合了大量流亡至关中的六镇军人,让西魏的军事实力迅速强大了起来。
宇文泰建立了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为核心的府兵制度体系,极大程度上将汉人豪强与鲜卑族军事力量,联结在了一起,而宇文泰是全军的总统领。
关陇集团的形成离不开北魏时期战略政策的不断变化和官僚阶级、统治阶级的战争需求,关陇集团的军人们屡次集结在一起,直至遇到宇文泰后,宇文泰将关陇集团过去的力量重新整合,赋予集团内部的武将们权力和地位,也为该集团构建了政治秩序。
在宇文泰的领导下,关陇集团的力量不断积累,发展壮大,关陇集团的领导阶级在陇西地区深得民心,对后世数百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世家都出自这个集团之中。其中,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而隋朝杨姓世家的始祖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曾经被宇文泰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氏。
在当时并无人知,关陇集团的将军们的子孙日后会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人物。在隋唐时期,以李虎、杨忠、宇文泰等关陇集团勋贵家族子弟构成的权力集团统治国家长达百年。
关陇集团的势力随着宇文泰的领导走向最高峰,掌握着国家政治与军事的话语权。西魏政权建立后,关陇集团权力的中心集中在宇文泰手中,为后世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陇集团的勋贵掌握着重兵和土地,宇文氏家族始终监视着集团内部势力的发展,一旦关陇集团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或危及到了宇文氏家族的利益,便会被北周皇室毫不犹豫地铲除。
杨坚出身于弘农杨氏。其父是关陇集团的核心领导人物之一的杨忠,他代表着关陇集团的利益。西魏时期,他方才十四岁,便屡次立下军功,十六岁时被封为骠骑大将军。
北周建立后,杨坚更是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出身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朝廷之上站稳了脚跟,其带领的军队吞并了由高欢后人建立的北齐,为关陇集团的军事势力吸纳了更多力量。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在屡次攻打周围割据政权的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军事经验,在官员和军队之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西魏时期以及北周时期,关陇集团内部的利益分划都以宇文氏家族为核心,而并非以集团内部的武装实力进行分配,而杨坚与北周皇室不同。
杨坚执政前期,拉拢关陇集团的地方豪绅,重用关陇集团内部的精英人才,同时对集团内部进行大规模汉化,为日后唐代将关陇集团转变为一个士人化的政治集团奠定了基础,洗清了过去的军事化色彩与胡人气息,废除了旧的六官体制,改变了过去有利于关陇集团参与政治的官僚系统。
隋朝是历经数百年战乱与割据后,中华大地之上建立起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根据我国历史学学者雷依群的观点,关陇集团在隋朝前期就已经退出了我国政治舞台,但关陇集团是一个硕大的军事集团,其从兴盛走向式微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过程。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周、隋、唐三代政权的创始人皆出自武川之后,武川后人都是宇文泰势力的核心集团,是鲜卑族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初,固然宇文泰领导时期的关陇集团把握国家政治命脉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掌握兵权的武将仍为李唐家族的亲信或出生于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国家统治秩序和武将体系依旧由关陇集团维持。
即便关陇集团在唐初仍有着一定地位,在隋朝得到一定的士人化改革后,关陇集团就已经逐渐式微,虽然仍保存着一定的实力,但其延续的武将话语体系自武则天时期走向了解体。
关陇集团权力核心的军人们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带有强烈的功利精神与低下的文化水平,他们对于中原文明所涵盖的:政治、宗教、艺术、礼法等等文化观念的认识十分浅薄,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隋唐时期,我国文化迅速发展,朝堂之上的话语权也逐步转向士人阶层。虽然关陇集团在战火纷飞的南北朝时期能够割据一方,但在唐朝统治中后时期的政治舞台很难站稳脚跟。
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唐代的士人阶层不断壮大,国家建立了稳定的文官与武官选拔制度,门阀政治体系和关陇集团的力量也在士人阶层向上流动的冲击之下逐渐走向瓦解。
根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西汉时期就有人才辈出,许多能臣武将都来自此地。比如汉代名臣李广、公孙敖以及张骞,甚至宋朝抗金名将韩世忠、吴玠、吴璘、刘琦、张俊、刘光世也都是关陇人。
根据我国着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总结,关陇集团总共有两点特征:首先,他们以陇右地区作为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隋朝和唐朝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重心都由关陇地区转向关中地区,这也不利于关陇集团延续自身政治影响力。第二个特点在于,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力量密切相关,掌握了军权便是掌握了政治话语权。但隋唐时期,国家相对和平稳定,旧的征战观念不再事宜国家的发展。
关陇集团的兴起、发展、壮大到落寞顺应了我国古代历史由分到合的历史潮流,见证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大融合。
自北魏时期至唐朝初年,关陇集团中诞生的人才不计其数,许多人才都参与到了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军事斗争中,关陇集团的故事,值得今人铭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