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刷新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11日13时3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据了解,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由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创造了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本次发射成功的云遥一号3颗卫星,可用于气象实况分析、数值天气预报、空间环境预警及重大灾害预警等研究及应用。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配套的4型7枚固体大推力发动机,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该院火箭固体发动机研制团队相继解决了壳体承载、推力同步性、喷管热防护等技术难题。“‘芯级+助推’的模块化、组合化捆绑构型设计,使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更低重心和更大支撑跨度,‘底盘’更稳,能够更好地适应海上发射时船舶的晃动场景,大大提高了火箭在高海况恶劣条件下运输和发射的适应能力,减少了发射前勤务保障的难度。”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白彦军说。
据悉,面对未来数量庞大的星座卫星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正基于世界最大500吨推力整体式固体发动机,积极开展更大规模发动机和分段组合模式研究,可为用户提供规模更大、组合灵活、经济可靠的全方位发射服务,助力满足我国空间装备、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航天活动对于运载动力工具的不同发展需求。
近几年,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都有应用,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
冰箱在使用过程中的减碳,不仅来自冰箱自身运转过程中的节能,还来自冰箱保冷、保鲜技术提升而减少的食物浪费。
禾本科植物适应性强,易于推广种植。如:小麦抗旱、耐冷,水稻耐涝、耐热、耐移栽,玉米耐热、耐瘠薄、抗旱、光能利用率高,谷子、高粱和燕麦耐盐碱、耐瘠薄、抗旱、光合作用能力强。
近期,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
随着“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启动,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开启穿越黄河之旅。
围绕“规模应用 生态赋能”,大会发布了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等系列成果,央地携手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
身高1.68米、全身自由度超过50个、搭载robotGPT云端大脑的达闼人形机器人XR4,已经在7月初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开启了预售,一台价格39.9万元起。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三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石油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历史性突破10亿吨。这是长庆油田继2020年建成6000万吨级特大油气田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AI(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并逐渐兴起一场艺术创作模式革命。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十一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
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网安周”)继续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十部门联合举办。
江西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正向“新”发力、朝“质”攀峰。
身着粉色裤子、白色T恤,头戴一只可爱的发卡,不仅能与人互动,还能完成拖地、洗抹布、打开电视等工作——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款新亮相的智能机器人吸引了大众眼球。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聚集地,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