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树新风】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经验交流篇(三)
自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紧盯重点工作任务,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探索和推出了一批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提心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现刊载各县(市)区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以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巩固完善、共同提高。
甘南县坚持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作用、积分模式治理、典型选树带动三个有力抓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广大群众共同抵制陈规陋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铸魂培元”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以阵地建设带动文明。依托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104个实践站,以“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为两翼,开通理论宣讲“直通车”,不断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全面发动县委宣讲团、青年宣讲团、“五老”宣讲团、校园宣讲团、理论宣讲小分队及宣讲志愿者等力量,面向基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通俗化宣讲活动,推动学习由静态到动态、由一维到多维、由单向到交互,实现县、乡、村三级宣讲队伍全覆盖。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和农家院落,用“乡音”传“党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初以来,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18场,受众达3788人,拍摄精彩生动、接地气的“理响甘南”系列宣讲微视频2期。构建完备的志愿服务体系,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组建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5 支巾帼、青年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各乡镇成立 148 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在省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达 35670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050余次。
以积分模式促进治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同“一约四会”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95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将乡风文明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从乡村实际出发,以“比发展,看收入”“比文明,看节俭”“比卫生,看清洁”“比品德,看信用”为主要内容,一村一策,健全一套乡风文明评价体系,为行为规范立“标尺”,让良俗善行“有分值”。建立随时申报和随时兑换“两项机制”,为正向激励增“磁力”,让村规民约“有价值”。做到积分评定与阶段工作相结合、积分成绩与评优表模相结合,为基层治理蓄“动能”,让乡风文明“可增值”,不断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为全县基层治理蓄积动能,乡风文明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村民全程参与议事决策,远离黄赌毒,破除了人情攀比、奢侈浪费、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决策、自我监督,全县呈现出了向上向善的文明新气象。
以典型选树引领乡风。打造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村6个、县级文明村72个。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最美甘南人”,授牌并给予物质奖励,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多年来,在扶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孝老之星、整洁之星、自强之星3类,增加到孝老之星、洁美之星、风尚之星、致富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自强之星、创新之星、守法之星、和睦之星10类,村民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争先,形成了“争当星级文明户,乐做农村文明人”的浓厚氛围,目前已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户9434户,“最美甘南人”58人,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龙江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夯实阵地、打造品牌、培养德治、推广自治,不断拓展文明实践+的内涵和形式,努力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文明程度,助推文明乡风劲吹龙江大地。
一是文明实践+阵地,夯实乡风文明基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按照中心建设“二十有”、乡镇所“十六有”、村(社区)站“十二有”的标准,建成1个中心、14个所、167个站,实现乡镇村全覆盖。中心、所、站均在楼房显着位置设立大字标牌,办公室、活动室和服务大厅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功能门牌,制作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宣传板296块,绘制文化墙2000多米。同时利用合作社、文化大院、农村闲置房屋和农家书屋等场所,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5个,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其中,黑岗乡索伯台村将实践点与“幸福大院”相融合,设立志愿者拍照“微型打卡景点”,定期开展扭秧歌、跳广场舞、下象棋等活动;景星镇超越合作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大力推广土地托管,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文明实践+品牌,凸显地域民风特色。聚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建设的要求,重点培育、孵化了19个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其中,“直播带货 助农增收”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助力乡村振兴,累计销售额达三十多万元,获评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巾帼志愿 巧手致富”志愿服务项目,举办玉米叶手工编织培训班17期,培养了编织能手9000多人,获评齐齐哈尔市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将“一站一品”建设工作作为培养文明乡风的有力举措,着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推荐龙江镇二龙村等10个村为市级“一站一品”示范村,筛选哈拉海乡东兴村等34个村为县级“一站一品”示范村,全面打造“绿色益‘+’”“巧女手工编织坊”“致富‘牛’”等品牌。
三是文明实践+德治,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在全县15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广建设“道德银行”,平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家家申报、月月评比、季度兑现、事事公示”为实施原则,围绕律己守法、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创业创富、敬老爱亲、志愿服务六大方面,分类列出20个加分项和20个扣分项。制定《道德银行评分细则》等制度11项,配备物品78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六万余人参与道德银行运行,兑换物品3万余件,助力了乡村文明发展,引领了乡村治理新风尚。
四是文明实践+自治,发挥村民主动作用。县委宣传部联合民政部门,组织各村按法定程序修改完善村规民,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和孝老爱亲、粮食节约、村庄环境卫生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在村屯显着位置张贴,通过村广播、微信群进行广泛宣传。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和志愿服务组织,年初以来,各协会共开展活动1326次,有效的发挥了村民的自治作用。
五是文明实践+治理,扭转陋习树立新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志愿者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行动,向广大城乡居民发放的倡议书5000份,通过微信公众号“龙行江天”“网信龙江”等发布,转发20000多次。组织志愿者300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帮扶孤寡老人、劝导餐饮浪费等志愿服务活动1800多次。针对婚嫁彩礼虚高现象,领导干部和志愿者入户政策宣讲千余次;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2000份;全县117块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村村通大喇叭每天分时段播放文明新风宣传音频;电视台开始专栏,播放公益广告和倡导文明新风案例,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泰来县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着力“巩固前期成果,注重规范长效”,有效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一是宣传带动,“小阵地”发挥“大作用”。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除陋习 树新风”“倡导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文明祭扫倡新风 别样清明一样情”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50场次,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移风易俗专场演出86次,为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注入强劲动力。用好新媒体宣传阵地。利用微信平台、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转发移风易俗宣传视频及倡议书2000余次,通过“村屯大喇叭”播放乡风文明系列广播信息520余条。用精户外宣传阵地。利用乡镇村文化广场、高速公路入口两侧文化墙、“擎天柱”广告牌、乡村道路两侧、中心村街路,绘制移风易俗宣传画和宣传图板640块。在各种节日、节气等时间节点制作宣传海报,融入移风易俗元素广泛宣传,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二是典型引路,“小人物”传递“大道理”。选好身边典型。连续六年在农村开展“三奖评”典型选树活动,累计评选典型9772户,发放奖励资金480余万元。积极向上推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涌现出“中国好人”1人,全省道德模范2人,“龙江好人”12人。讲好身边故事。坚持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组织开展“学身边好人,树文明新风”先进典型事迹等宣讲200余场次,运用故事汇宣讲,文艺宣讲等形式,讲好感人故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展现各类典型崇高品德,持续传递文明向上、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
三是理念创新,用“小积分”推动“大文明”。坚持疏堵结合、破立并举,坚持创新理念、弘扬时代新风。在和平镇实行“乡村文明”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纳入扣分项,建立“月评比、季兑现、年表彰”机制。开设积分超市,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将“小积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小礼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移风易俗,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