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C实战部署
美国海军近日宣布,“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首次搭载F-35C“闪电II”战斗机进行部署。这标志着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正式跨入“5代机”时代,由此带来的诸多变化值得外界关注。
1993年,美国防部启动联合先进打击技术验证机项目,意在发展一款各军种通用的轻型战斗机,取代F-14、F-15和F-16等现役战斗机。1996年3月,该项目更名为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诞生了F-35系列战斗机。
F-35系列战斗机包括A、B、C三个型号。其中,F-35A是陆基常规起降型,F-35B为短距/垂直起降型,F-35C是舰载弹射起降型。不同于F-35A与F-35B早已大规模列装部队,F-35C列装最慢、形成战斗力最晚,加上仅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因此成为该系列中最“神秘”的机型。
事实上,F-35C并非美国海军“理想中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海军开始筹备发展下一代舰载战斗机时,目标是获得一款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这款战斗机要比当时服役的F-14战斗机飞得更远、隐身性能更好。然而,随着冷战结束,美国会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美国海军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加入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在这一框架下,美国海军将下一代舰载战斗机的部分设计融入F-35C,导致后者与F-35A、F-35B有很大区别。
一是体型更大。F-35C拥有更大的主翼和垂直尾翼,机翼总面积比F-35A增大35%,空重达到15.7吨左右,超过F-35A、F-35B,甚至超过美国海军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二是作战半径更远。F-35C能携带更多燃油,标准挂载下的作战半径达1100千米左右,是F-35系列中作战半径最大的机型。
三是单价更高。由于产量少加上设计复杂,F-35C单价一直居高不下。最新一批F-35C单价约为1.5亿美元,远超F-35A的9000万美元,是现役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单价的3倍。
F-35C原计划搭载在福特级航母上,但由于该级航母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导致F-35C列装速度缓慢。迫不得已,美国海军决定由尼米兹级航母搭载F-35C进行部署。
2018年底,美国海军首支装备F-35C的作战部队——VFA-147攻击机中队在尼米兹级航母3号舰“卡尔·文森”号上进行新舰载机适应性起降测试。随后,该航母开始改装,直到去年8月结束。此次部署表明,美国海军首支F-35C中队已经成军。目前,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有3个F-35C中队宣布形成完全作战能力,具备实战部署条件。
从“卡尔·文森”号航母搭载的第2舰载机联队看,其主要战斗力量采用“混搭”模式,即1个F-35C中队、3个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中队和1个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中队。考虑到F-35C是首次部署,且只有一个中队,此次部署的重点应是对VFA-147攻击机中队的运行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加强与航母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促使F-35C尽快形成战斗力。另外7月时,美国海军决定削减F-35C采购规模,将每艘航母上配备的F-35C中队数量从两个削减为一个。因此可以肯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将继续采用这种“混搭”模式。
即便如此,拥有F-35C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将迎来作战能力上的变化。一方面,F-35C具有较强的数据搜集、处理和传输能力,能拓展编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为编队内的作战舰艇或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提供引导,扩大火力圈。另一方面,F-35C凭借隐身优势,能够对对方战斗机和舰艇实施先发打击,为争夺作战海域的制空权取得先机。未来,在舰载加油机的配合下,F-35C将助力美国海军海上作战编队进一步强化对所在海域的控制。
目前,美国海军共有9个航母舰载机联队。根据规划,到本世纪30年代,每个联队将至少配置一个F-35C中队,加上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编设的4个F-35C中队。届时,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将拥有可观的5代机规模。
即便如此,F-35C仍面临一些问题。作为F-35系列战斗机中最晚服役的型号,F-35C的生产进度缓慢。目前为止,洛-马公司仅向美军交付70架左右。另外,该系列战斗机面临发动机短缺问题。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一名美国防部官员称,由维修能力跟不上带来的发动机短缺是一个“严重的战备问题”。到2022年,大约5%到6%的F-35机队可能没有足够的发动机可使用。
目前,美国海军、空军联合开展“下一代空中主宰”项目研究,计划开发下一代舰载战斗机。该项目的首架全尺寸技术验证机已完成首飞,最快将于2030年服役。届时,将出现这样的局面,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还在服役中,F-35C刚完成13个中队的最低规模部署,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已经迎头赶来。F-35C能否顺利成为主力舰载机,抑或被迅速替代,且需拭目以待。(杨王诗剑)
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气温每上升1℃,所选育的小麦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将下降8.7%。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熊伟建议,未来必须对现有育种策略进行调整,增加抗逆高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适应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岩团队和合作者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开发治疗与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相关精神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7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59.5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85.3万辆,首次超过传统燃料乘用车74.2万辆的国内销量。
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四川成都发布了我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以及双臂协作系统。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介绍,语义指令包括相对明确地将饮料和非饮料进行区分和分拣,也包括相对抽象地将圆柱体和长方体物体、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物品进行区分和分拣。
今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若尔盖站”)在四川红原县全面投入使用。近年来,若尔盖站的发展建设,改善了我国高寒湿地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的面貌,增强了该区域系统性科学研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研发团队开发出一款乒乓球机器人,可在比赛中达到人类业余乒乓球选手的水平。研究人员说,机器人输掉了所有与高级选手的比赛,但赢得了所有与初级选手的比赛以及55%与中级选手的比赛。
一项破纪录的海底岩石钻探行动,让科学家对地幔有了更好的了解。通常只有岩浆会喷发到海底,但在一些区域,地幔岩石也会喷发到海底,并与海水相互作用,发生一种名为蛇纹石化的反应。
东芬兰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即使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也可降低其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结果显示,无论遗传风险高低,干预组的Ⅱ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睡眠期间,一些休憩的大脑神经元不仅会重播过去,甚至还会演绎未来。据近期《自然》杂志、美国莱斯大学官网消息称,科学家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研究大脑的单个神经元。幸运的是,科学家首次观察到这些单个神经元如何在休憩期间保持稳定的空间表征。
近年来,多地兴起探索创建概念验证中心的热潮。2022年10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针对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即可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迅速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