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特殊户口:明代卫籍
在中国古代没有先进的统计学技术,而人口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所以历朝历代对人口的统计非常的重视。通过统计可以了解,全国有多少可以服兵役、充徭役和从事农业生产。这些数据关乎国民生计和国家的发展。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一种明朝的军事编制,与元朝的军事编制有着莫大的联系。因卫所制度演变出了卫籍,卫籍有政府强制迁徙的因素在里面,但是由于频繁迁动,卫籍制度难免出现了混乱。
明代的卫籍是明代的一种特殊的户口,人们不能把它简单的理解成籍贯或者是人口的总数,明代的卫籍可以体现人口的迁徙和人口的分布。对于明代统治者体察民情、了解民间动态、制定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
卫所制度在明初由朱元璋建立,朱元璋听从刘基的建议在南北重要的地方上设置卫所,卫所在战事未息的明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稳定了民初政局。
明代的卫所制度与元朝的军事编制有着很大的关系,元代的军事编制是十户、百户、千户的金字塔结构,而明代卫所制度也大致如此。另外一方面明代的卫所制度也承袭了唐朝的府兵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为士兵单独设立军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战时入伍,和时务农。
记得看的《绣春刀》就是讲明朝锦衣卫的故事。三个兄弟当中的大哥就是世袭的百户长,但是他想升级千户长,走投无路不得已求助魏忠贤,最终酿成惨祸。
明朝的卫所当中的卫籍是世袭制的,明初由一部分蒙元降将充军,军队有自己的单独户籍制度,并且成为世袭制,不能随意改变。卫所制度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军屯,寓兵于农。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深知农民被剥削之苦,所以在补充军队的时候不想农民花钱,经济来源由士兵自给。军队长官会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守城士兵和务农士兵。
军屯是一项明智的财政政策和军事制度,有利于恢复经济发展,其次又可以不缩减军队的人数。卫所制度下有卫籍和军户,这两种户籍制度是不一样的。卫籍是直接世袭军人,军户是间接世袭军人。
而老四的哥哥们则是军户,如果老四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们都战死。这个位置的空缺就由老四的兄弟们顶替或者兄弟们的儿子顶替。
由此可见卫籍和军户是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明朝的卫籍制度在开始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后来逐渐变得混乱。
卫籍一旦确立就要举家搬迁,搬到朝廷指定的地区戍边。朝廷会给他们分配土地、房屋以及孩子上学的学校。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个卫籍所属的家族发展壮大,有可能繁衍出三家五家甚至更多家,这样卫籍的世袭就会变得模糊。
军屯的将士是很苦的,他们用军屯的收入供养家人,还要支持军队的开销,还要忍受百户千户的剥削,很多卫籍士兵不堪压榨就成群地逃跑,越到明朝后期卫籍士兵逃跑得越多,卫籍制度一乱,军队后援补充不上,势必造成军队人数锐减,影响国家边防。
明末军队减少很多,充军的很多是被后金占领地区的群众,他们不堪忍受后金压榨,投身为兵,卫籍制度的混乱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军队后援。总之,卫籍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户籍制度,单立户籍,与军户有所不同,也不是简单的人口籍贯,它关系重大,相当于是明朝军队的编制。
其次是为所设置巩固边防,镇压少数民族叛乱,提升军事力量,增加军队的人数,而建立卫籍可以有效的补充军队的损耗,保证军队的人数,保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最后卫籍制度保证了边疆地区军队的财政支出,而且因为居家迁徙减少叛逃的概率,保证军队的稳定性。
上文已经举例,因卫所制度而形成的卫籍制度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卫籍制度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加速边疆地区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人口迁移,建立卫所学校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
明朝在农民战争中建立起来,但只是国内战事稍息。海上张士诚依然有可能卷土重来,蒙元只是被打出了中原而并未被消灭,依然危害边疆地区安全,还有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强大,对中原构成了威胁。卫所制度的出现守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全。
卫所军队自给自足,实行军屯制度,减少了对百姓的剥削,入卫籍的士兵要举家迁移到卫所驻扎地方,一部分负责屯田,一部分负责守城,巩固明朝的边防。
边疆的卫所制度不仅仅是中原人,也有少数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因为无以为食被编进卫籍,成为明朝的士兵,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明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宗教予以宽容的政策,分给土地,允许建设寺庙,为边疆地区宗教文化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拓宽了中原文化的组成。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说:“武臣子弟久居边境,鲜闻礼教,恐渐移其性。”之后在边疆卫所地区建立了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编入卫籍的子弟纷纷加入卫学,促进边疆地区文化发展,同时提升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卫学的学生依然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国家储备科举人才。而且由于一些来自边疆的考生入朝为官,进一步促进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卫学多设于西南土司地带或者一些边地。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相对落后。由于设置了卫所,中原人士纷纷流入这些地区,迁居的方法主要是编入各卫所。中原人士的到来,大大促进了边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再加之土司地带儒学的普遍设立,以及卫学纷纷建立,无疑对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增强我国各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中,明代实行的卫所制度曾经起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原人口的大量流入促进中原人口迁徙。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但是长期被少数民族占领,时有分裂趋势,中原人的加入逐渐弱化了分裂趋势,既促进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边疆地区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减少了分裂趋势,为清朝开疆拓土,形成中华民族基本版图打下了基础。
至清初卫学制度逐渐消失,卫所也改为州、府、县等行政机构,卫学也逐渐并入了州、府、县学。边疆地区能够改成中央的行政机构,很大的原因是卫学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文化融合,后期的改变就变得十分容易。
这也从侧面反映边疆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是同步发展的,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总之,卫所为国家输送人才、提升边疆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卫所对明代边疆地区的开发、移民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等等,均有相当大的意义。
明初朱元璋听取刘基的建议实行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承袭府兵制的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同时元朝的军队制度也对卫所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卫所制度的设立而有了卫籍制度,卫籍是世袭制,不可随意脱离,卫籍不是普通的户籍,是军事组织和人口组织的统一体,卫籍可以有效的补充兵员,保证国家军队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