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苏州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最近,“向上社交”成为网络热词,其被描述为一种大学生突破圈层、扩展人脉、打破信息壁垒的手段。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年轻人,眼界更开阔,想法更多元,但作为初出茅庐的准社会人,他们毕竟经验尚浅,解决问题的资源、渠道都十分有限。一些年轻人就将目光投向了“向上社交”。

  所谓“向上社交”的对象,可能是长辈、老师等等,也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简而言之,“向上社交”可以理解成年轻人与某方面“更强”的人社交,寻求帮助或建议。

  然而,“向上社交”在火出圈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舆论的质疑。有人问,为什么社交非要“向上”,这是不是在鼓励年轻人走捷径、抄近路,有过分功利化之嫌?

  不错,当代年轻人,尤其是今天的00后,生活条件更优越,成长之路更顺畅,比之上一辈当然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当下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年轻人拥有更多选择、可能的同时,也要面对更多困惑与焦虑。

  在缺乏社会经验又希望得到自我发展的情况下,“向上社交”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向比自己优秀、比自己阅历更丰富的人不断发问、寻求帮助,才能为自己解惑、答疑。

  比如研究生,日常生活就是沉浸于海量的文献书籍中。但是,毕业论文到底该怎么写,今后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学术小白”总是一头雾水。此时,“向上社交”就成了某种刚需——及时向师兄师姐以及导师寻求帮助,而不是闭门造车,才能尽快从一团迷雾中走出来。

  如今春节将近,一想到回到家里,亲戚长辈总是把“求职”“就业”等现实问题挂在嘴边,也让年轻人们“头疼”不已。对于许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而言,不仅对于现实社会一知半解,在求职就业上更是“想入非非”,自以为能找到一份“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好工作,但真的走出校园、进入实践,才能体会到现实生活的重量。

  此时,年轻人们同样需要“向上社交”——不管是通过实习积累社会经验、掌握工作技能,还是向业界前辈学习、请教,都是在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可见,“向上社交”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走捷径”。或许,“向上社交”更多只是一种话术,它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向上”的意义,以至于让公众误解了年轻人的内心想法。事实上,通过一次次的发问、一次次的交流,年轻人才能真正激发自身的潜能,校正前行的方向,从而实现“向上”。

  也因此,不必对“向上社交”过度敏感,更不必因此误解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方式。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包容、开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实现“向上”的理想。

  “向上社交”之所以会被误解,或许也正是因为“向上”和“社交”两个本无直接联系的名词被强行结合在了一起。

  换句话说,要“向上”就必须要“社交”吗?确实,有一些年轻人将“向上社交”视作终南捷径,比如,希望通过担任学生会干部,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于是,明明年纪轻轻,却有了一身“官气”,整天把心思花费在各种“社交”上。

  又或者,有些同学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了积累“资本”“人脉”的手段,仿佛只要在外界结交更多业内“大佬”、行业前辈,就能在日后得到更多的“机会”。

  当“向上社交”的概念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后,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分享贴。它们不约而同地着重强调“向上社交”带来的回报和好处。与其说这是“向上社交”的经验交流,不如说这是不少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而故意采取的策略。当部分网友开始羡慕所谓“向上社交”带来的成功和光芒时,这个概念就已经被扭曲成了成功学或厚黑学。

  可见,问题从来不在于“向上社交”,而在隐藏在“向上社交”背后的圈层、等级观念。事实上,即使是导师、专家或者业界的前辈,从人格上来说,他们与年轻人仍然是平等的关系,并不存在所谓的“上”或者“下”。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将利益看成社交的唯一目的,看似很“聪明”“实用”,实际上则会给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年轻人当然要“向上”,但这不是为了变成一个市侩、庸俗的人,不是学会怎样选择性地对待他人,而是要让自己始终保持向上的热情与理想。

  因此,不妨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向上社交”。凡是能为年轻人解惑,引导年轻人“向好”发展的社交,就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

  既然如此,社交是不是“向上”,真的没那么重要。进而言之,难道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那些看似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就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闪光点吗?难道一段超越了功利目的的关系,就不能为我们带来愉悦吗?或许,是时候让“向上社交”回归本意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一个人要“向上”“向好”发展,外力的帮助永远是次要的因素。“向上社交”无可厚非,但社交的意义不在于需求帮助或依靠。说白了,指望通过“向上社交”走捷径达到成功,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从“向上社交”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就真能让自己“走对赛道”吗?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和轨迹都不相同,纵然是前辈、师长,他们的话语终究外在于自我生命经验,不可能“即插即用”。就好像导师能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但能不能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毕业论文,还得看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因此,要“向上社交”,也要“向下扎根”。一方面,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认真耕耘、精进自我,才能获得“向上”的底气;另一方面,自己的人生,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规划。再多的建议和意见,也代替不了内心的追求和理想,坚定地走自己路、无惧风霜雨雪,才不至于在今后的生活中迷失方向。

  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迷茫、彷徨的人生阶段,所谓的“过来人”,正是因为生活的磨砺才成长、成熟起来。因此,如果理性地看待“向上社交”引发的争议,就不难发现,这其中也蕴含着社会对当代年轻人的期许——希望他们向上,但并不希望他们沉迷于功利的“社交”。

  从另一方面来说,“向上社交”的流行也恰恰说明,当代年轻人是决不甘心于“躺平”“颓废”的。他们的内心里燃烧着的仍然是拼搏、奋斗、进取的火焰,或许正因如此,社会更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机会、更宽容的发展环境,给他们施展才华、展现能力的舞台。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人生是一条漫长而辛苦的旅途,向上是方向,但要想人生的路越走越宽,始终还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